2014年刊 “里下河文学流派”初探 周卫彬 俞秋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苏高邮籍作家汪曾祺以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复出文坛,在随后至今的三十余年间,在高邮邻县包括泰州的兴化、扬州的宝应,盐城的盐都、东台、建湖和南通的海... 11月22日 阅读 1,102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2014年刊 水乡情、风物志与文人情怀 —“里下河文学流派”纵观 张志忠:“里下河文学流派”是中国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它的意义不仅是说在时下的“个人化”写作风行中出现了罕见的文学流派或者说作家群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融汇了农耕文明、江南气象... 11月22日 阅读 1,201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2014年刊 里下河:一种文学样态的地理考察 孙小宁 文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习惯这样说。但这是否同样意味着,一方水土就孕育着同一种文学样态呢?如果我们把文学与地理放在一起研究,会发现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尤其在这个日益开放、... 11月22日 阅读 976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2014年刊 里下河文学流派能否进入中国文学史? 舒晋瑜 编者按 占据了江苏文学半壁江山的里下河文学作家群,近日引起文学评论界的重视。作为中国文坛的一个典型性现象,里下河作家群能否作为文学流派进入文学史,既是学者们聚首探讨的主要话题,但... 11月22日 阅读 948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2014年刊 里下河作家群:在“地方性”重构中整合文学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其后的30余年时间里,一大批生于里下河长于里下河的作家,携其“里下河式书写”相继登上文坛,汇聚形成里下河作家群。众多优秀作品先后问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 11月22日 阅读 994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