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帆
同事唐建清先生送来了他的新译作《致薇拉》,这对我一直想探索纳博科夫内心世界的夙愿,无疑是递上了一把解惑的钥匙。
《致薇拉》【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唐建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
《洛丽塔》显然就是近60岁的作家荷尔蒙不衰的明证,纳博科夫将其全部激情都注入了他的这部作品之中,作家与作品的激情呈现究竟是成正比还是反比,这也许是因人、因年龄的时段而异吧。然而,如纳博科夫这样能够毕其一生在创作和生活当中都充分保持着激情的作家应该是罕见的,如果说《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激情创作的代表作,那么,这部历经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致薇拉》通信,则是其激情生活的见证书。无论是仰望,还是平视,抑或俯瞰,我们都能从中闻到那种青春荷尔蒙的气息,这种经久不息的激情才是一个作家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切不可以用道德的准绳去衡量一个作家的作品,甚至包括他的私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激情的荷尔蒙往往是决定一个作家作品内在爆发力和深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浪漫主义作品更加需要它的精神支撑。就像当年有人对《洛丽塔》的指责一样,如果我们指陈纳博科夫也因为在漫长的婚姻中有了情人伊琳娜·瓜达尼尼这样浪漫激情的生活插曲,也就无法解释作家所扮演的这一生的创作角色和生活角色了。人们往往用那幅薇拉在纳博科夫身边织毛衣的照片来证明他们婚姻的幸福美满,我却不以为然,如果我们抛弃了道德的评判,仅仅从一个作家,或一个男人的欲望和眼光来衡量,纳博科夫的出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当我将伊琳娜·瓜达尼尼的照片与薇拉·斯洛尼姆的照片进行比照后,显然,前者更加漂亮性感,浪漫的气息更加浓艳,作家难以抗拒的是激情生活的召唤与尝试,没有这种经历,就没有《洛丽塔》。但是,插曲毕竟是插曲,纳博科夫的长调之所以能够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正如这部书的英译者奥尔加·沃罗尼娜所言:“显然,纳博科夫写给他妻子的信则写得异常丰满,令人难忘。这些信几乎总是有趣、浪漫和精炼,并不能简化为几句金玉良言。”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仅仅如此。
虽然作者给了一把解惑纳博科夫情感的钥匙,但是我还是无法打开作者全部心灵世界的窗户。